人物
时段
朝代
“释法进” 相关资源
诗文库 正文
高僧传序 南梁 · 释慧皎
 出处:全梁文卷七十三
原夫至道冲漠,假蹄筌而后彰;
玄致幽凝,藉师保以成用。
是由圣迹迭兴,贤能异托。
辩忠烈孝慈,以定名教之道;
明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,以成风俗之训。
或忘功遗事,尚彼虚冲;
或体任荣枯,重兹达命。
而皆教但域中,功存近益。
斯盖渐染之方,未奥尽其神性。
至若能仁之为训也,考业果之幽微,则循复三世;
言至理之高妙,则贯绝百灵。
若夫启《十地》以辩慧宗,显《三谛》以诠智府穷神尽性之旨,管一枢极之致。
馀教方之,亦犹群流之归巨壑,众星之拱北辰,懋哉邈矣。
信难得以言尚。
至乃教满三千,形遍六道,皆所以接引幽昏,为大利益。
而以净秽异闻,升坠殊见。
故秋方先音形之奉,东国后见闻之益,云能表于夜明,风虎彰乎宵梦。
洪风既扇,大化斯融。
自尔西域名僧,往往而至,或传度经法,或教授禅道,或以异迹化人,或以神力拯物。
自汉之梁,纪历弥远,世践六代,年将五百。
此土桑门,含章秀发,群英间出,迭有其人。
众家记录,叙载各异,沙门法济,偏叙高逸一迹。
沙门法安,但列志节一行。
沙门僧宝,止命游方一科。
水门法进,乃通撰论传,而辞事阙略,并皆互有繁简,出没成异。
考之行事,未见其归。
临川康王义庆《宣验记》及《幽明录》,太原王琰《冥祥记》,彭城刘俊《益部寺记》,沙门昙宗《京师寺记》,太原王延秀《感应传》,朱君台《徵应传》,陶渊明《搜神录》,并傍出诸僧,叙其风素,而皆是附见,亟多疏阙。
竟陵文宣王《三宝记传》,或称佛史或号僧录
既三宝共叙,辞旨相关,混滥难求,更为芜昧。
琅邪王巾所撰《僧史》,意似该综,而文体未足。
沙门僧祐撰《三藏记》,止有三十馀僧,所无甚众。
中书郗景兴东山僧传》,治中张孝秀庐山僧传》,中书陆明霞沙门传》,各竞举一方,不通今古,务存一善,不及馀行。
逮乎即时,亦继有作者。
然或褒赞之下,过相揄扬;
或叙事之中,空引辞费,求之实理,无的可称。
或复嫌以繁广,删减其事,而抗迹之畴,多所遗削,谓出家之士,处国宾王,不应励然自远,高蹈独绝。
辞荣弃爱,本以异俗为贤,若此而不论,竟何所纪。
尝以暇日,遇览群作,辄搜捡杂录。
数十馀家,及晋、宋、齐、梁春秋书史,秦、赵、燕凉荒朝伪历,地理杂篇,孤文片记,并博咨故老,广访先达,校其有无,取其同异。
始于汉明帝永平十年,终至梁天监十八年,凡四百五十三载,二百五十七人,又傍出附见者。
二百馀人。
开其德业,大为十例,一曰译经,二曰义解,三曰神异,四曰习禅,五曰明律,六曰遗身,七曰诵经,八曰兴福,九曰经师,十曰唱导。
然法流东土,盖由传译之勋。
或逾越沙险,或泛漾洪波,皆亡形殉道,委命弘法。
震旦开明,一焉是赖,兹德可崇,故列之篇首。
至若慧解开神,则道兼万亿,通感适化,则强暴以绥,靖念安禅,则功德森茂,弘赞毗尼,则禁行清洁,忘形遗体,则矜吝革心,歌诵法言,则幽显含庆,树兴福善,则遗像可传。
凡此八科,并以轨迹不同,化洽殊异,而皆德效四依,功在三业,故为群经之所称美,众圣之所褒述。
及夫讨核源流,商取舍,皆列诸赞论,备之后文。
而论所著辞,微异恒体,始标大意,类犹前序。
未辩时人,事同后议。
若间使前后,如谓烦杂,故总布一科之末,通称为论。
其转读宣唱,虽源出非远,然而应机悟俗,实有偏功。
故齐宋杂记,咸条列秀才者,今之所取,必其制用超绝。
及有一介通感,乃编之传末。
如或异者,非所存焉。
凡十科所叙,皆散在众记。
今止删聚一处,故述而无作。
俾夫披览于一本之内,可兼诸要。
其有繁辞虚赞,或德不及称者,一皆省略。
故述六代贤异止为十三卷,并序录合十四轴,号曰《高僧传》。
自前代所撰,多曰名僧。
然名者,本实之宾也。
若实行潜光,则高而不名,寡德适时,则名而不高,名而不高,本非所纪,高而不名,则备今录。
故省名音,代以高字,其间草创,或有遗逸。
今此十四卷,备赞论者,意以为定,如未隐括,览者详焉(《高僧传》十四)
沙门慧皎 南梁 · 王曼颖
 出处:全梁文卷六十七
弟子孤子王曼颖顿首和南。
一日蒙示所撰《高僧传》,并使其掎摭。
力寻始竟,但见伟才。
纸弊墨渝,迄未能罢。
若乃至法既被,名德已兴。
年岁五百,时经六代。
自摩腾、法兰,发轸西域安侯、支谶,锡东都。
虽迹标出没,行实深浅。
咸作舟梁,大为利益。
固宜缁素传美,铅椠定辞。
昭示后昆,揄扬往秀。
道安、罗什,间表秦书,佛澄道进,杂闻赵册。
晋史见舍,复恨局当时;
宋典所存,颇因其会。
兼且搀出君台之记,糅在元亮之说。
感应或所商攉,幽明不无梗概,泛显旁文,未足光阐。
间有诸传,文非隐括。
景兴偶采居山之人,僧宝偏缀游方之士,法济唯张高逸之例,法安止命志节之科。
康泓专纪单开,王季但称高座,僧瑜卓尔。
独载,立畅超然孤录。
释法进所造,王巾有著。
意存该综,可擅一家。
然进名博而未广,体立而不就。
梁来作者,亦有病诸。
僧祐,既同法济之责;
孝秀染毫,复获景兴之诮。
其唱公纂集,最实近之,求其鄙意,更恨烦冗。
法师此制,始所谓不刊之笔。
绵互古今,包括内外。
属辞比事,不文不质,谓繁难省,玄约岂加,以高为名。
既使弗逮者耻,开例成广,足使有善者劝,同之二三诸子。
前后撰述,岂得洁长量短,同年共日而语之哉。
信门徒竟无一言可豫,市肆空设千金之赏。
方入簉龙函,上登鳞阁,出内琼笈,卷舒玉笥。
弟子虽实不敏,少尝好学,顷日尪馀,触途多昧。
且获披来帙,斯文在斯,钻仰弗暇,讨论何所。
诚非子通见元则之论,良愧处道知休弈之书。
徒深谢安慕竺旷风流,殷浩支遁才俊耳。
不见旬日,穷情已劳。
扶力此白,以代诉尽。
弟子孤子王曼颖顿首和南(《梁高僧传》十四)